眾所周知,“棱鏡門”事件、“中興事件”、“華為斷供事件”給國人深刻警示:中國如何在核心技術上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,構建安全可靠的信息技術體系。歸根結底,涉及到中國核心技術領域的發展,不僅要有近遠期布局,更需深入研究,下大工夫。青云計算機集成電路研究團隊早在2004年開始布局它的芯片之道,成功開發青云智芯,并首創“L型新型體系結構”;青云計算機成立至今,始終堅定以科技強國國家戰略為己任,積極踐行在國產自主可控芯片領域,翹首應對日益凸顯的信息安全挑戰。
對青云而言,要在關鍵元器件領域為中國增能,改變過度依賴大規模進口的局面,構建國產芯片生態鏈,必須從核心架構下功夫,實現完全國產自主。由于目前,我國在高端CPU芯片領域缺少中國人自己的核心架構,其核心架構均來自國外廠商的授權,一旦發生斷供或授權變動,其后果則不堪設想。
在2006年啟動的核高基專項,以及國家戰略發展的支持下,已有的產品通過不斷的優化升級,實現了從“可用”到“好用”,一些量大面廣的領域,也實現了“零”的突破。從整體上看,國產CPU芯片同國際差距在逐步縮小。青云L結構高性能LR CPU的研發正是基于自主可控核心架構的戰略需求,基于L型專利技術內核以及開源RISC-V指令集(可支持軟件開發、集成開發、多種開源固件需求、多種操作系統、絕大多數基于Linux之上的應用軟件),基于簡潔的RISC-V指令集,提高了指令部件的有序化,有利于時序收斂,主頻提高到2~2.2GHz左右。
青云計算機的發明專利:L處理器體系結構(以下簡稱L結構),不得不歸功于其核心發明(PED機制:一個PED可控制一道程序的執行,多個PED可同刻并發地控制多道程序相互獨立或相互協調地并發執行。)簡單說,就是“以單核資源,實現多核的功能”。L結構相對于傳統結構,降低了設計的復雜度:無分支預測、猜測執行、多發射、亂序執行等;硬件資源量減?。褐率姑娣e、成本及功耗降低;最終表現在整體的性能提高:由于不同道程序間的弱相關性,流水線幾無空棧,性能可達極值。依據以往32位DSP項目經驗,經中科院權威檢測:運用L結構DSP對比ADI的DSP,相同主頻、特定算法下,L_DSP處理能力是ADI_DSP的5.5倍。
青云L型芯片體系結構的研發成果,產品除了自身技術因素外,更多依托的是生態。所謂生態,就是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形成的一種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,類似于準同盟。目前,國內民用領域基本是空白。而基于L型結構可用于設計各種處理器,如(MCU單片處理器、DSP數字信號處理器、ARM處理器、CPU處理器)。以上涵蓋了交換機芯片、路由器芯片、防火墻芯片、邊緣計算芯片、人工智能芯片、視頻分析專用芯片、圖像分析專用芯片、物聯網專用芯片等各個領域和專業應用場景的芯片(中央處理器)的應用方向。由此構建完整的以“L型新型架構”為核心的芯片產品生態鏈。
未來,青云計算機將構產、學、研、銷、孵全棧式產業平臺,打造“ 一院、二室、三集群”——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、雙子星院士工作站(技術融合實驗室&科創轉化實驗室)、國產自主可控產業集群、陶瓷基新材料產業集群、新體系架構集成電路產業集群,依托集群的產業優勢和聚集效應,孵化百家產業鏈相關企業,實現技術交互、人才集聚、資本融合、產業生態全鏈合作,為下一步國產自主可控芯片持續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奠定基礎。